问题 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12分)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2分)

⑵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4分)

⑶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2分)

⑷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4分)

答案

(1)纺织业发达,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2分)

(2)早期资本家。转换行业,采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4分)

(3)本:农业;末:商业(2分)

(4)商品经济发展,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4分)

题目分析:(1)从“苏州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可知其纺织品行销全国。(2)分析材料二可知,毅庵祖用机器生产纺织品,并且生产的目的是销售赚取利润,从这个特征判断其是早期资本家。“家业大饶”主要是采用了机器生产和新技术。(3)分析此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本”“末”的含义的理解。即本指农业,末指商业。(4)从材料一的苏州成为纺织中心,到材料二的机器生产,再到材料三、四的商业发达,从事商业的人数越来越多等现象,可以总结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等。

点评:此题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短暂发展为中心,综合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主旨。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