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强劲发展。追溯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材料三: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的?

(2)进入近代,南方也是洋务企业和私营企业创办最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在南方地区所办的洋务企业两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说说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省。

(4)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2分)南宋。(2分)

(2)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4分。答出其中两例即可)

(3)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分)广东、福建。(2分)

(4)建议:维护安定,建设和谐,优化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3分)

题目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宋代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的相关史实。材料分析题考察的就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把材料理解看懂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问题。“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根本要靠东南方的发展。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领先于北方。

(2)此问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在南方地区创办企业的相关史实。要求“举出在南方地区所办的洋务企业两例”。考察是学生对洋务运动企业创办地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长江以南的就是南方地区:上海、福州、湖北湖南等。所以企业有上海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等。

(3)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从材料三分析到描述的是深圳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深圳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根据课本知识最初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即可答出第二小问。

(4)此问是综合性题,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结能力,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材料、问题和答案逐一分析来确定答案。从材料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得出是因为政局稳定,少战乱。主要是政局和经济建设的环境来说的;材料二讲述的经济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掀起,引进先进技术,集中在南方从地理优势来分析;材料三表达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学生分析了三则材料后安材料表达角度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阅读理解与欣赏

       记得那是个小雨初晴的清晨,我来到了花市。这里卖花、卖花盆、卖花肥、卖土,也卖画眉、金鱼。我在花间徘徊。养花人多了,花价也高了。问了几次,杜鹃每株价格都在三元左右。三元就三元,只要能种活就好。我正要掏钱,忽见一位卖主的箩筐前,整整齐齐摆了一溜儿杜鹃苗。蹲下看,一样的高,一样的杆粗叶润,透出旺盛的生命力。     

     “您是要买杜鹃吗?”脆生生的郊区话。“是。”我抬起头。     

      这是十四五岁的姑娘,瓜子脸,杏仁眼,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姑娘拨弄了几下,挑出一棵,轻轻地把包花根的塑料布解开,满面笑容地说:“您瞧瞧这棵。”这株杜鹃杆粗苗壮,叶子厚,尤其那根须保护得极好,在泥土里好像一条条红色的毛细血管,在黑色的肌肤里伸展。     

      “多少钱?”我问。“五毛。”“这么便宜!”我竟道出与买主身份不符的话。姑娘用浸泡过水的稻草,把包花根的塑料布重新捆上,我拿起花苗要走,被姑娘叫住了:“等等,给您些花土。”   

      “花土?”   

      “阿妹,快给人家舀土!”卖花姑娘转身,推了一下伏在身后箩筐上打盹的姑娘。   

      “多少钱?”我问。  

      “……这土,还要钱哪?”阿妹咯咯笑了,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原花原土,好活。”那姐姐说。     

       原来,他们家住在离市区三十多公里的一个山村里,昨天傍晚把杜鹃苗从山里挖来,今天凌晨搭汽车进城的。     

     “其他人都是早一两天把花苗挖回来,我们怕隔长了人家买回去不好活。”那当姐姐的对我说。临走,我又买了一株杜鹃。     

       每当我看到盆中那两株花红叶绿的杜鹃,就会想起花市,想起卖杜鹃的姐妹俩。

1.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3.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句子,用“            ”标出来。 

4.读文章最后一段,用“~~ ”画出实在的事物,用“          ”画出由这种事物产生的联想。

5.“我”又买了一株杜鹃的原因是什么?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