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唯物史观肯定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人对自然不是单纯的依赖关系,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中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逐渐加强,外在自然逐渐变成人化的自然。人通过劳动对自然的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是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二是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与自然必须而且可能协调发展,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A项和B项否认人的劳动能够对自然以积极影响的一面,实际上是历史倒退的消极无为观点。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从恩格斯文章的全部论述中可以看到,他是指不加控制地利用自然环境,使环境的破坏达到了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而不是说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项没有看到不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并在改变自然界的过程中改变.发展自己。人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和深度上开发和利用新的自然资源。这三个选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把它推向极端,从而陷入谬误。D项是惟一正确的。 这个知识点,2002年理科第36题第一问曾以材料题形式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