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吏、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是月(十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期情。
——《吕氏春秋·孟冬》
材料三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凡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划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株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当时手工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4)材料四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1) 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服务。(2分)
(2) 既有完整的制度,又有严密的管理方法和监工的考核和检查,对质量不合格者予以问罪。(2分)
(3) 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为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6分)
(4) 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5分)
题目分析:
(1)注意题干信息“凡执技以事上者”“凡执技以上市者”。
(2)根据材料分析,当时的官府工业,既有完整的制度,又有严密的管理方法和监工的考核和检查。如果发现“工有不当”,即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时,则“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3)注意题干信息,前面一问“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后面一问“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
(4)注意题干信息“镇民少,辄划募旁邑民为佣”,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点评:历史材料解析题是比较常见的试题类型,但由于此类题型的材料,通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加大了学生理解材料的难度,从而影响到答题的效果。因此,提高历史文言文材料解析题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此类历史材料题呢?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破除对此类试题的惧怕、厌烦等消极心理,积极正确地面对这类试题。当考题中出现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字句时,我们可以不必把注意力集中这些字句上,而应从总体上去思考,这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其次,解答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切入点应放在材料的出处,根据材料的作者、时代去推敲和教材连接的部分,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问题进行定向思维,组织有效信息准备答题。再次,要抓住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找出材料所述内容或者观点的核心部分,辨别观点是否正确;代表哪个阶级或社会层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何;对现实有哪些启示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最后组织答案,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