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题。

  ①由于吴汉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北京人对于吴汉的生平故事,应该知道得特别清楚。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字子顏,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看了这一段记载,就可以明白,吴汉并不是王莽手下亲信的将官,而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他曾因宾客犯法而亡命逃走,并没有当王莽的女婿,更没有杀王莽的女儿。他与王莽也并非是有杀父之仇的冤家,与刘秀的关系更不同于旧戏所描写的那样。吴汉起兵响应刘秀,终于成为光武中兴的功臣,也不是因为他不违母命的结果。这些都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

  ②然而这些证明还不够有力,还不足以推翻“杀妻”之说,必定要从正面找出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才可以令人心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

  ③上述《后汉书·吴汉传》中,有一段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重要叙述。它写道:“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也。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昆弟外家。”由此可见,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过“杀妻”之类的变故。

1、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③段根据什么史料,证明什么?

史料: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

史料: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

3、“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一句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①段中我们得知吴汉并没有当上王莽的女婿。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吴汉字子顏,是南阳宛县人。家庭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王莽末年,因为宾客事件犯法,逃命到了渔阳。资财缺乏,于是以买卖马匹自食其力。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交往的都是豪杰之士。

2、史料:《后汉书.吴汉传》证明:吴汉并不是王莽的亲信,也不是王莽的女婿。

  史料:《后汉书.吴汉传》证明:吴汉家庭关系很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从“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也。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昆弟外家。”这几句看出来吴汉之妻并非王莽之女,否则何必买田宅呢?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1.下列关于“心的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来自人的内心。

B.“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具有由内向外的性格,并且许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这一基本特性。

C.“心的文化”不同于“主观”,是一种可感的存在,其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

D.“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心的文化”突显了一种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儒家代表孟子论及“心”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B.在徐复观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一哲学判断,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到了“心”上,使中国人有了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C.文中列举荀子《解蔽篇》中对心的解释和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的观点。

D.徐复观认为,程颢说的“只心便是天”,就是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核心即价值,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B.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和平文化,因为“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之中,使人真正实现天然自足。

C.在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被人误认为是唯心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它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D.“心的文化” 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文化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