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批准到2010年底共计投资4万亿元,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灾后重建工程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公布了庞大的投资计划。人们在欣喜之余,也存有深深忧虑: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如何防止由此产生的一些腐败现象?……为能够直接听到民声,更直接地接触民意,许多地方政府在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查,请群众评议、让群众满意。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6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各级政府应怎样才能化解人们的“深深忧虑”?(8分)

答案

(1)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用于民生工程、文教卫生事业等,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分)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工程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2分)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面对经济运行态势,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投入4万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拉动经济增长。 (2分)

(2)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分)

②切实履行职能,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2分);

③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分);

④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2分)。

(其他:①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民民主监督的渠道。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③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总分不抄8分)

本题以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公布了庞大的投资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政府知识的理解。(1)第1小题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对财政的三个作用,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回答。(2)第2小问主要从政府的宗旨、原则、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等方面回答。

综合题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2分)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2分)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15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