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摘要:患者,女性,55岁,体重76kg,身高160cm。因多饮、多尿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2个月后空腹血糖为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0mmol/L。
下列哪种药物的药理机制最适合用于餐后高血糖()
A.那格列奈
B.罗格列酮
C.二甲双胍
D.吡格列酮
E.曲格列酮
参考答案:A
解析:1.糖尿病的一般控制的标准要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而该患者经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均不好,且病人体重76kg,身高160cm,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该病人是29.7(肥胖:28≤BMI),属超重,而双胍类降血糖药物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线药物,因其能降低过高的血糖,降低体重,不增加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而磺脲类降糖药物对一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常无效。该病人目前尚无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而仅维持原饮食治疗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2.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种新型类似磺脲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促进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直接作用于胰腺β细胞,迅速而短暂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快速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这类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其与磺酰脲受体的结合与解离的速度均较迅速,那格列奈与受体结合的时间仅为2秒,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快而短,降糖起效迅速,口服吸收快。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服后起效时间分别为15分钟和30分钟,快进快出,有效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既可降低空腹血糖(FBG),又可降低餐后血糖,降糖速度亦快,无需餐前半小时服用,因而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除作用磺酰脲受体外,其在胰岛β细胞上尚有其专一的键结合点。它们对葡萄糖水平敏感性强,那格列奈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在血糖水平正常时比血糖水平高时明显降低,不引起长时间的胰岛素分泌,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 3.非磺脲类药物的作用靶位与磺酰脲类药相同,亦作用于β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但结合的区域不同。与磺脲类降糖药相比具有下列特点,主要与胰岛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钾通道(KATP)偶联,阻止K[]外流,在葡萄糖敏感状态下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与KATP通道之间相互作用使浆膜去极化,促使电压敏感性L型钙通道开放,β细胞的Ca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外;却不抑制其逆向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因而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较小。 4.胰岛素增敏剂的副作用有:水潴留和体重增加是胰岛素增敏剂常见的副作用。轻中度水肿的发生率3%~4%,与胰岛素合用则增至15%,故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宜应用。水肿对利尿剂的反应因人而异,大多效果欠佳。胰岛素增敏剂治疗中体重常增加,与水潴留、脂肪含量增加有关。胰岛素增敏剂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再分布,增加的脂肪主要积聚在外周皮下,而腹部脂肪减少。胰岛素增敏剂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其药效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因此此类药物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也不会产生胃肠道反应。 5.胰岛素主要在肝、肾和肌肉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成巯基,再由蛋白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灭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能影响其灭活。对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可首选格列喹酮,因为格列喹酮是惟一几乎不从肾脏排泄的口服降糖药,由肾脏排泄率不及5%,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是c糖苷酶抑制剂和双胍类药物的临床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