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背景材料: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下半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了防范美国次贷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 * * 温 * *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辩证唯物论依据。(14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12分)

答案

(1)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现在又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正确的意识的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4分)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5分)

(2)①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而进行调整的。(4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对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整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因此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也会经历一个反复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4分)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型的题目,必须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正确区分唯物论和认识论,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读懂材料中的正确内涵,正确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明确所考查的角度,把材料的信息与课本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规范性。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进行回答。第二个问题应该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