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中国梦”凝聚亿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2013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6—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 “中国梦”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上的。针对图中反映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出台多项政策,稳定食品、住房等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1)说明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结合材料,分析政府采取相关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12分)
材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幸福、平安的“中国梦”:健康安全的食品,清新怡人的空气,方便有序的交通,舒适宜居的环境,健全的民主法制,廉洁信任的政府等等。民众的期待就是政府努力的目标。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该怎样满足民众的期待。(10分)
材料 “中国梦”激活了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梦想。但如果机会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那普通人就不敢做梦,不敢追梦,也不能圆梦。据此,有人提出“借鉴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建立同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3)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评价上述观点。(8分)
(1)经济现象:2006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我国应加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分)
依据: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性措施。(3分)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和预期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需求。(3分)
③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稳定物价,能够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3分)
(2)①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4分)
②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2分)
③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2分)
④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完善民主与法制,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2分)
(3)①借鉴德国模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2分)
②但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会削弱人们工作积极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国的国际竞争力。(3分)
③该观点是片面的。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分)
题目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表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归纳的能力。这类型的试题并不难,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应该很容易概括出图表反映的信息,关键是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反映的全部信息。解答本小问要求学生既要看到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的逐年增长,又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本题第二小问未限定答题的具体范围,这就需要我们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来提取。题中“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其经济学依据是生产决定消费;题中“不断健全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其经济学依据是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题中“出台多项政策,稳定食品、住房等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其经济学依据是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2)本题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点的具体范围,这就要求学生从对设问及材料的阅读理解中去探寻。本题设问要求从政府角度回答,我们可以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政府的权威及公信力等角度考虑,并根据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来组织本题的答案。
(3)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不能上来就说其是对是错,应该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科学的一面。借鉴德国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会削弱人们工作积极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该说法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