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分析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古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宁静祥和、富足平等、人们和睦相处,与当时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桃源关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二:中 * * 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材料三: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1)运用价值观的判断标准,比较“桃源”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异同。(9分)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10分)
(3)简要说明培育新农民的经济意义。(7分)
(1)①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2分)②两种理想的价值目标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2分)③但“桃源”理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2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条件下是能够实现的。(2分)
(2)①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3分)②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3分)③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3分)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分).
(3)①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分)②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2分)③既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分)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分)
第(1)问: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标准有两方面:一是符合规律,二是符合利益。比较“桃源”理想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异同,也应从这两方面去比较。第(2)问:“管理民主”,是从政治上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要实现“管理民主”,一要有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二要有法律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三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的作用。第(3)问:新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回答“培育新农民的经济意义”,应该从这个要求和“农民问题”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