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12分)

答案

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分)

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

③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4分)

④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4分)

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4分)(答到3点得12分)

题目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优化公众社会心态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本题未明确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畴,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到与设问中政府这一角度相符合的关键语句,以从中找出答题的线索。题中材料“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是学生解答本题需要尤为注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生可从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展开叙述。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