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

A、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是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A说法正确;

B、大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占0.03%,所以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是错误的;

C、工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C说法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单项选择题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后其电阻会随外加应力等的变化而成比例改变。科学家们指出,利用这一特性制成的“智能混凝土”具有传感器功能,在道路和桥梁等建筑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由于碳纤维比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具有更优异的导电性,实际上在混凝土中添加很少量的碳纤维成分,即可起到改变其电阻的作用。研究表明,混凝土中加入的碳纤维只需占到混凝土总体积的0.2%~0.5%,混凝土电阻就会按外加应力和压力变化而作出相应改变,而成为“智能混凝土”。

  科学家们指出,当“智能混凝土”受外在压力等的作用发生变形后,其内部的碳纤维与水泥浆之间的接触程度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电阻变化。这一机制使得“智能混凝土”可充当灵敏度非常高的压力和应力探测器。“智能混凝土”在投入应用之前,可预先在实验室内通过测试而得出外加压力与混凝土电阻变化间的比例关系。这样,当汽车驶上“智能混凝土”构筑的路面时,通过测量路面电阻变化就要方便地称量出汽车的重量。利用同样的原理,甚至还可借助“智能混凝土”实验时测量桥梁的震动情况。

科学家认为“智能混凝土”可充当灵敏度非常高的压力和应力探测器的原因是()。

A.“智能混凝土”受外力作用后,其电阻发生了变化

B.“智能混凝土”受外力作用变形后,其中的碳纤维与水泥浆的接触发生了变化

C.“智能混凝土”发生变形后,其电阻会随外加应力等的变化而成比例改变

D.“智能混凝土”发生变形后,其内部的碳纤维与水泥浆的接触所受到的影响能导致其电阻的变化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