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③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④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⑤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⑥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小题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它”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1)第②句中的“它”指代                 

(2)第⑥句中的“它”指代                 

小题2: 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是指“红色”,还是指“多彩”?

为什么?(3分)

答:                                                                  

                                                                   

小题3: 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1分)

小题4: 选段文字的层次关系是(2分)                                     (    )

A.并列

B.正反对比

C.逐层推进

D.先总说后分说小题5: 第③句指出红光波“热效应大”,第⑤句说明红花“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保护自己,但第⑥句却说蓝花“吸收”“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                                                                  

                                                                   

                         

答案

小题1:⑴花儿  ⑵蓝花

小题1:指“多彩”。因为这段文字中说到了多种颜色的花,所以这里的“红”是指“多彩”。

小题1:分类别        小题1:D

小题1:前后不矛盾。第⑤句说“反射”,是因为“红、橙、黄花”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第⑥句说蓝花“吸收”,则是因为它生长“在树林、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而且在这些地方,即使是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也变得“微弱”了,惟其如此,才能对蓝花的“生理作用有利”。

1、从文章的第一句“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可以看出“它”指的是花儿。文章第6句主要是写蓝花,所以“它”指的是蓝花。

2、从文章中的③④⑤⑥句中可以看出写了红、橙、黄、蓝等多重颜色的花,故文章第一句中的“红花”指的是多彩。原因可以结合文章中后面几句作答。

3、因为这段文字条理清晰的写出了“花儿为什么红”的这个特点,故选段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文章第一二句是总的说明的花儿为什么红的原因是因为生理上的需要,接着是分条理说明的了各种颜色的花的需求。

5、不矛盾,从文章第⑤句中可以看出,红花反射的前提条件是因为“红、橙、黄花”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而第⑥句中蓝花吸收也有前提条件是“阳光微弱的地方”故阳光的强烈对花的颜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矛盾。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游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

  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饮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曰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考生竞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关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水平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