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书法绘画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欣赏下列书

法、绘画作品,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张旭的书法             图2颜真卿的书法

材料二

图3宋夏圭《山水十二景》

材料三

图4 蒙娜丽莎图          图5 圣母像

(1)材料一中图1图2的书法作品各有何艺术特点,共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欣赏材料二中的绘画作品,请你从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两方面写出这幅画的解说词。

(3)指出材料三中两幅名画共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风格: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颜真卿的楷书墙庄浑厚,雍容大度,讲求规范

法度。时代特征:国家统一强盛的盛唐气象。

(2)描绘江南风光,墨色恬淡,构图不追求对称,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称为“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治现状,表达了文人的不满。

(3)风格: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人性的美,是古典主义的典范。

特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或人性的萌发)。

(4)认识书法、绘画的不同特点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又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1)问中分别从草书和楷书的特别出发进行回答,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同属于盛唐时期。

第(2)问从宋夏圭的画中可以看出他的画主要是集中在一边,所以被成为“夏半边”,这证明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南宋偏安江南的情况。

第(3)问两副图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第(4)问从导言“书法绘画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再结合政治学的原理便可以得出文化是由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又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阅读理解与欣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岂直五百里哉 (    )       (2)长跪而谢之 (   )

(3)秦王色挠      (    )       (4)休祲降于天 (    )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2分)

小题4: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2分)

小题5: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小题6: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