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ent to school ______ my father's car yesterday. [ ]
A. on
B. by
C. in
D. with
答案:C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着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 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 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 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报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 当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在朝堂上,群臣或面面相觑,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 刘彻震怒了, “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你的胆量?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 为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 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眷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本文有改动)
1.用“△”画出短文中的成语,并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语造句。
2.作者在开头着重描写司马迁的塑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种必然性呢?
4.“一根骨头”指的是什么?
5.鲁迅把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义的人……称为“中国的脊梁”。结合短文谈你对“中国脊梁” 的理解。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