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2: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小题3: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小题4: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小题5: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小题6: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答案

小题1: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小题2: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小题3:“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小题4: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小题5:B

小题6: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小题1:题目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中的本体、喻体,然后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小题2:题目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火球”、“白帐篷”等。

小题3:题目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是,把该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既要指出该词语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从词义上看,“飞溅”的本义是“向四周溅出,向四处迸射”,用在这里就写出了夜空之上群星闪烁的美丽画面。从手法上看,“飞溅”是动词,在地球上观看银河,相对来说是银河是静景,“银河……飞溅……”就把静景银河写活了,所以“飞溅”采用的是化静为动的手法。考生按照上述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小题4:题目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首先分析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从原文来看,作者说“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这就需要考生首先明确“这层意义”指的是什么,“这”提示考生向上文找答案。从上文看,“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可以分析出,“这层意义”指的是“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另外,“它们不仅仅是树:”“冒号”起到了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还需结合下文思考,由下文“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可以分析出作者说红杉不仅仅是树还因为它的存在能使人类清醒。最后总结,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树。

小题5:题目分析:《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可分为几层。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第⑪段一共六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说享受宁静不必独处,第二层的意思是说只有兴趣相投、品味一致的人才能共享宁静。这一段的关键句是“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由此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应为B项。

小题6:题目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解答方法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首先明确文中写了哪几种声音,每种声音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出作者描写这种声音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对两种声音的态度怎么样,作者写这两种声音对表达主题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写了两大类声音,一类是自然界的声音,一类是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喧嚣声。自然界的声音,如第四段作者写到虫鸣鸟啼“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第六段,作者写到“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可以分析出,作者写自然界的声音是为了突出宁静,自然界的声音是宁静的组成部分。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如第七段作者写这些声音“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焦虑不安、喜怒无常……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表明作者认为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破坏了宁静之美,是应该批评的;而第十段中“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两种声音在本文中形成了对比,起到了突出“宁静无价”这一主旨的作用。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