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体现了哪些经济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1)重农抑商、海禁(或闭关锁国)。(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生产力发展。(3分)
(3)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 * * 。
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根本原因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
第(3)问,影响根据材料主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