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材料一、

                    

A 《马可波罗行记》插图       B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C 圆明园遗址中的西式建筑

材料三、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用字母表示)你的理由是什么?

(2)假如就此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住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展开分组讨论,对于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甲组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改变了欧洲”,乙组给出的结论是“欧洲改变了中国”,那么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答案

1、中西(中欧)文明的相互影响;C;理由:第一手资料,实物史料

2、调查研究。通过网络、书籍等获得相关原始材料;走访有关专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查。中国古代发明科技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发现等。但并不是欧洲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其决定性因素是由自身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欧洲近代文明的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中西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的进步。

第一问试题“主题”好确定,关键是“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学生难以选择,因为一旦选错,就意味着“理由”这得分也将失去,连环问题。

第二问: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对此是束手无策,因为试题中有“探究”二字,学生没有见识过这一类型;同时“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学生不能够理解应用,因而导致这一问得分很低。

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这一类属于商业小城镇。以利物浦发展为例,它由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大商业港口城市,1709年经常出入利物浦的船只已达1092艘,货物27210吨,1750年进出口吨位达到65000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二 自18世纪60、70年代之后,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中小城镇,按不同的类型发展成不同的城市,如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普雪斯顿、斯托克波特、奥尔德等城市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斯洛普、任斯特、斯塔福德形成以采矿和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利兹、哈德斯、菲尔德是毛纺织业的城市。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的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空气清洁法》。

——材料一至材料三均摘编自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8分)

材料四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92年至今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4分)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