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 * * 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小题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小题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这种情况“的前后文来概括指代的内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C项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选文中的观点:在拥有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去运用知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4分)

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此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所作。②漏断:指夜深。漏,古代计时器。以铜壶盅水,水从壶中漏出,壶中箭上刻度显出时辰。夜深时,漏壶水少,不闻滴漏声,称“漏断”。③幽人:被谪幽居的人。这是作者自指。④省(xǐnɡ):理解,了解。

小题1:这首词采用了借物寓怀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词的下阕尽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其实这只孤鸿就是词人自己。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承上启下,其中的“惊”写出了孤鸿的失魂落魄;“恨”写出了孤鸿内心充满缠绵悱恻的悲情,然而世态炎凉,只能自吞苦水。

D.这首词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