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4分)统筹区域,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图3

(1)分析图3所示的经济信息。(3分)

材料二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高,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东部各地纷纷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受益于产业转移、政策倾斜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步伐加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中西部地区应如何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9分)

材料三 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12分)

答案

(1)从2002到2011年,我国东北、西部、中部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增加,东部的占比在下降,表明我国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区域经济结构。(3分)

(2)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2分)‚中西部应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注重扩大内需;(2分)ƒ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分)④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分)

(3)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3分)。②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分)。④增加居民收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3分)。⑤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到任意4点即给满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满分12分。)

题目分析:(1)该题是图表题,根据饼状图中的项目和数据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图表反映的是从02年到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中西部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说明我国注重区域协调发展。(2)该题要紧扣材料内容,对材料全面解读和分析,概括材料中体现的中西部发展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产业转移、政策倾向、吸收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等角度具体回答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3)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材料中“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些就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原因,从以上几个方面合理组织答案。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