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13分)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小题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2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4分)

                                                                           

                                                                           

小题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3分)

                                                                           

                                                                          

小题4: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4分)

                                                                          

                                                                          

答案

小题1:要“读点鲁迅”,不能读“太多”的鲁迅(作品)。

小题2:“最起码”突出了作者对“少不读鲁迅”说法的认同,如删去,就不能强调这一点;“部分”说明作者对“少不读鲁迅”的说法还有些保留意见,如删去,就与那些观点完全一样了。

小题3:引用论证,引用许子东教授的话,论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第一问如果答“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算对,如果只答“对比论证”算错)

小题4:示例:①赞同,《孔乙己》中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写出了人性的冷漠。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小说,充满了鲁迅对美好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些篇什里并没有“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没有“黑暗”,读这些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危险。这些作品应该多读、熟读。

题目分析:

小题1:抓住第三段““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和第四段“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两句来理解作者观点的两个方面。

小题2:将原来与改句比较,分析其表达的含义区别在哪里,从作者肯定别人观点的“程度”上来理解。

小题3:本句中举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并含有对比、比喻论证,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很准确。

小题4:理由要根据所读课文来理解,“不赞同”可从鲁迅杂文作品过多的暴露社会阴暗面影响少年人积极的人生观来谈,“赞同”可从鲁迅散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来谈。从而提出可选择性的有思考的去读鲁迅作品的观点。

点评:本阅读文章虽不长,但内容深刻,几个小题有难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了解作者对读鲁迅作品的辨证看法,对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

[说明]
登录Web页时,在Web页中显示“welcome to my homepage!”,并且文字渐隐渐现,然后显示"hello!",并且文字渐隐渐现。
[HTML 文本]
<html>
<!--省略部分为HTML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JavaScript 区域开始标识
<!-- //HTML的注释符
var amount=10; //声明一个变量,定义字符串长度
var color=new Array( ); // 定义一个新数组,并列出其中的元素
color[0]=" 333333";
color[1]=" 444444";
color[2]=" 666666";
color[3]=" 77777";
color[4]=" 888888";
color[5]=" aaaaaa";
color[6]=" bbbbbb";
co)or[7]=" dddddd*’;
color[8]=" ffffff ";
var message=new Array( ) //定义一个新数组,并列出其中的元素

message[O] =" welcometOmyhomepage!";
message[ ]=" hello!"
var x =0; //声明变量,并赋初值
var y =0;
var timer;
function p( ) t//定义函数P
if document, all) //如果是LE浏览器,执行以下语句
if (x < =7) t
mi. inner Text =<u> (1) </u> //如果×小于或等于7,则输入文本本信息的值
//然后×递加,即亮度增加
document, all. mi. style, filter =" glow( color =" + color[x] +" ,strength =4)";
<u> (2) </u>
timer=set Timeout(" p( )" ,100); //设指定时器每100毫秒,调用一次P函数
else //如果×大于7则调用dep函数,即亮度开始
clear Timeout(timer);
set Timeout(" dep( )" ,100);
function dep( ) //定义dep函数,并当浏览器是LE且×≥O时,
if( document, all)
if(<u> (3) </u>)
mi.inner Text=message[y];//输入文本信息,然后×递减,即亮开始变暗
docment, all. mi. style, filter =" glow( color =" + color[ xl +" ,strength =4" );
X-;
<u> (4) </u>; //每100毫秒,调用一次dep函数,减到最暗,接着执行下一条
else
clear Timeout (timer)
y++;
if<u> (5) </u> //如果数组message中的字符串都执行了
y=0;
x=0;
q();function q( ) //定义一个函数q
m. inner Text ="";
set Timeout(" p( )" ,1000);//1秒后,重新调用P函数//-- > //HTML和注解符
</script>
<div id="ml" style="font-size:30pt;height:40px,></div)
<!--省略部分为HTML框-->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