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偏低的讨论由来已久。人们普遍认为,全社会的科普程度总体偏低是一个主因。同时,传统科普渠道,特别是科技馆、博物馆、科普书籍和杂志等,未能有效发挥功能。此外,缺乏顺应时代需求的专业科普人才以及科研人员对科学传播的态度不积极,亦是重要因素。

有专家指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作为消费者的公众需求,与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这造成科普知识的严重短缺;由于科学知识的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家必须承担部分科学知识转化的工作,而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加剧了供需矛盾。

有识之士呼吁,国家应在公众尤其是学生中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将讲座参观等传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要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综合评析上述观点。(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共同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6分)

(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在中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6分)

答案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1分),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条件(1分)。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1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1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1分)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科普程度,有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高。(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要促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提供更多的能满足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要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促使科学知识的转化者愿意提供足够的科学知识;要形成合理的分配方式,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提高从事科普知识转化者的劳动积极性;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促进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科学知识的转化无法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的问题。(每点2分,回答任意3点给6分)

(3)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1分),活动要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实践相结合(1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1分),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客观差异(1分);要坚持创新性原则(1分),要创新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1)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两种观点。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两种观点,以从中找出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公民的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实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因此,对第一种观点,学生可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等角度加以分析;对第二种观点,学生可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功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等角度加以分析。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共同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及设问,以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经济生活中发挥市场的作用,应主要从市场机制上去考虑,学生可从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公众需要的足够的科学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而且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弊端,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于政府的作用,学生可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为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公众需要的足够的科学知识。

(3)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在中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及设问要求来确定答题所用知识的范围,进而来组织该题的答案。本题设问中“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原则”等词语需要学生在答题前必须注意到。题中材料“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启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中材料“要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启示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性原则;题中材料“将讲座参观等传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启示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

填空题
实验题

(18分)(1)某同学用右图表盘所示的多用电表测量部分电子元件。

①用多用电表正确测量了一个约10Ω的电阻后,需要继续测量一个阻值大约是

2kΩ左右电阻。请选择以下必须的步骤,按操作顺序写出:       

A.用螺丝刀调节表盘下中间部位的指针定位螺丝,使表针指零

B.将红表笔和黑表笔接触

C.把选择开关旋转到“×1k”位置

D.把选择开关旋转到“×100”位置

E.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表针指向欧姆表的“0”刻度

F.用表笔接触约2 kΩ左右的电阻并测量

②若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的测量值为      

③该同学用该多用电表判断一个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漏电。他选择了“×10k位置。将两枝笔分别接触在电容器的两脚,发现指针有较大的偏转然后又缓慢回到电阻无穷大位置,则该电容是否漏电?    (答“是”或“否”)。

(2)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2所示。图3是打出的纸带一段。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选A、B、C……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如图3所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    m/s2

②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          。(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

C.木板的质量m1

D.滑块的质量m2

E.滑块运动的时问t

③测量②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④滑块与木板问的动摩擦因数=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      (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