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9年12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由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材料二: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三: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国内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削减治污成本。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
材料四:本世纪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2009年9月22日,国家 * * 胡 * *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胡 * * 也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经济生活哪些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9分)
(3)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5分)
(1)①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经济安全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应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3分)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使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实行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3分)③政府应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分)④企业也应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改革创新技术,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中“面临挑战”“根据国情”可以体现这一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一分为二看问题。引进外资,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材料中“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下”体现了这一点。④系统与要素关系要求我们要做到系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答案每点各3分,答对3条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该问总分)
(3)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模式。(3分)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勤俭节约是中 * * 的传统美德,要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分)
设问没有明确给出考查点,回答第一问时 ,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低碳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的特点等。第二问考查哲学知识,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把这些关键词句与所学哲学知识联系起来,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第三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可以从文化的影响的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