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摘要:制剂新技术和新制剂不断发展,大大地提高了药物临床治疗效果。

下列有关靶向给药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制成毫微粒后,难以透过角膜,降低眼用药物的疗效

B.常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微球

C.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后,可在体内延缓释放,延长作用时间

D.白蛋白是制备脂质体的主要材料之一

E.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可增加稳定性

答案

参考答案:A, B, D

解析:1.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4个阶段。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2.脂质体特点:①导入性。人体细胞的双分子层磷脂膜,具有选择性的通透性,磷脂类物质极易进入,而有些大分子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子量3万以上)则较难穿过皮肤角质层和进入细胞内,当脂质体化后,这类较难进入的物质可被脂质体带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②缓释性。脂质体进入机体后,其有效成分慢慢渗透出来,从而长时间作用。③稳定性。有些药物如SOD、维生素C、维生素E、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极不稳定,易受酶和紫外线的破坏。脂质体包封后,隔离了酶和紫外线等的破坏作用,使之有效作用时间大大延长。④保护性。通过包封和缓释,使内容物的毒性和刺激性降低,这主要是用于治疗目的。⑤定向性。对脂质体经过特殊处理,可使脂质体作用到特定的细胞(靶向性),这在药物治疗上有重要意义。3.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下列几种:①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用阻滞材料将药物小丸或片剂包衣,可以一部分小丸包衣,另一部分不包衣或分别包不同厚度的衣层。包衣材料有阻滞剂和肠溶材料。②制成微囊。使用微囊化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是较新的方法。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和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③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影响释药速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骨架的孔率、孔径和孔的弯曲程度。水溶性药物较适于制备这种类型片剂,难溶性药物因释放太慢,一般不用该法。药物释放完后,骨架随粪便排出体外。④制成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骨架制成的片剂,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形成高黏度的凝胶屏障层,药物通过该屏障层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⑤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增加溶液黏度以延长药物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注射剂、滴眼剂或其他液体制剂。⑥制成乳剂。可将水溶性药物制成水/油型乳剂。而膜控释小丸是由丸芯与芯外包裹的控释薄膜衣两部分组成,丸芯含药物、稀释剂、黏合剂等辅料;包衣膜亦有亲水薄膜衣、不溶性薄膜衣、微孔膜衣和肠溶衣。4.靶向给药系统制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包括微球、毫微粒、毫微囊、脂质体等多种剂型。毫微粒的粒径为10~1000nm,由于粒径小,具有一定的生物组织的靶向性和表面的黏附性,有利于增加药物与黏膜接触时间从而延长在黏膜、角膜用药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靶向作用和药效。微球的粒经由几个微米至数百个微米。微球可用多种方法制备,如加热固化法,交联剂固化法和挥散溶剂聚合法,而不能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微球。脂质体是包封药物的类脂双分子层超微小球,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脂质体主要是由磷脂和胆固醇制成。脂质体的制法可用注入法、膜分散法、超声分散法、高压乳匀法等。白蛋白是制备微球的材料而不能用它来制备脂质体。脂质体具有的特点是:具有靶向性;由于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内,使药物避免酶等外界因素影响,故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也由于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故在体内可延缓药物的释放,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5.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释放的制剂。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药物的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缓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①生物利用度。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若药物主要在胃和小肠吸收,宜设计成12小时口服一次,若药物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24小时口服一次。②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可用波动百分数表示)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若设计成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浓度比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③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一般根据普通制剂的剂量换算,如普通制剂每日服用2次,每次20mg,改为缓控释制剂,则可每日1次,每次40mg。④pKa、解离度和水溶性。一般说来,非解离型的、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性生物膜,胃肠道pH值和药物的pKa会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设计缓、控释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要求下限为0.1mg/ml。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包括:①体外释放度试验。溶出度试验、释放度试验,其中释放试验最好做三维图,即时间、pH与释放量。取样点的设计与释放标准是缓控释制剂的释放度至少测3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小时,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小时,释放量控制在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小时,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②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要求3个取样点:第一个:0.5~2小时,30%以下,有无突。释;第二个:4~6小时,50%;第三个:7~10小时,75%。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新闻报道材料,并根据材料后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

德国将提前举行大选(2005年7月21日)

2005年7月21日,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联邦议院,提前举行大选。此事的起因是5月22日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州的议会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德国 * * 施罗德所在的社会民主党自1966年以来首次被对手基督教民主联盟击败。北威州举足轻重,是德国16个联邦州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它是全德仅存的由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合组成的左翼的“红绿联盟”执政的州。由于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已经控制了德国16个州中的10个,反对党不仅已在州一级政府占了绝对优势,而且在参议院中占了绝对优势。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派出的代表组成。这样,由于反对党右翼联盟占据了参议院的压倒多数,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联合政府就很难有作为了。

当晚,施罗德 * * 以由于社民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执政联盟在联邦议院中仅拥有微弱多数,他无法确保今后自己计划推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稳定支持为理由,要求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本届德国政府由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合组成,该联盟在议会601个席位中占有303席。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 * * 可以向联邦议院提出信任案,如果他的信任案被拒绝,联邦总统可以应 * * 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7月1日,施罗德 * * 在联邦议院提出“信任案”。随后,联邦议院以151票赞成、296票反对、148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施罗德提出的“信任案”,从而把解散议会、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的决定权交与总统霍斯特-克勒。施罗德所在的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盟多名议员投了弃权票。

克勒总统在电视演说中说,在做出决定前,他对施罗德提请解散联邦议院的理由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并深入了解了各方的意见。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目前情况下,提前举行大选对德国民众来说也许是最有利的选择。但是,少数联邦议院议员和部分小党已经决定将在克勒宣布解散议会后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诉讼,但是,联邦宪法法院推翻总统克勒解散议会决定的可能性很小。

问题:

这个事件说明,德国总统、 * * 和议会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