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江苏省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采取多种方式获得如下资料:

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860/8.5%7703/13.4%8472/9.0%9422/7.7%10317/9. 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366/4.2%2476/4.8%2622/4.3%2936/6.8%3303/12.5%
注:从2004年起,江苏省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

表二:A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社会事业村民对村委

会的满意率

农业科技

贡献率

农产品

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

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参加各类社

会保险比重

患病就医率
30%20%6年10%5%60%50%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A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2)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根据上述有关数据反映的问题,选择一个研究性课题,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地方急于推典型、定模式,把少数村庄建起楼房别墅简单地认定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范例”。

从哲学上分析这种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各级领导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政治上说明上述政绩观的正确性。

答案

(1)材料反映出“十五”期间,A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特别是2004年以后,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措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材料同时反映出,当前A县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

(2)如:

选题1: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理由:农民收入增收困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要有新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

选题2: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选题,理由充分,均可酌情给分。)

(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急于推典型、定模式的做法没有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也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楼房别墅的做法没有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中 * * 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 * * 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各级领导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该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大背景,考查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涉及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较为完整的过程。该题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学生答题时,既要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背景,又要结合设问中的小背景和答题指向具体作出阐述。

复合式综合探究题往往由几段“引文”、“数据”、“图表”和几个问题组成,要求考生将各种要素和各个局部构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具有审题阅读量大、综合程度高、对考生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单项选择题 B型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