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

C.面对敌人的卑鄙的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像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小题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此身别无长处,仍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小题3: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 。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高度概括和总结。

C.深化主题 。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度自然。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意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1:

试听分析:解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来理解。C说从“小声”到“大声”是指“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不妥,所以答案应为C。

小题2:

试听分析:“以生命作为代价”意思是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此意思相符的当然是D。

小题3:

试听分析:D中“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说法不妥。此句话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概括,与身份无关。

小题4:

试听分析:C中“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说法不妥,解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

阅读理解与欣赏

女儿枕

凉月满天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指宽的果绿布。大红绒布为身,红布身和绿枕顶接壤的地带,又一头用两块小小的菱形花布缝上去做装饰。整个枕头,两头粗,中间细,娇俏,喜庆,憨态可掬,像个小胖美人掐着小腰肢。

我娘的手极巧,她是飞翔在柳润烟浓土膏肥沃的农耕时代的一只红嘴绿鹦哥,若是出身富贵,那便是整日不出绣楼,绣香袋、描鞋样、给哥哥兄弟做丝绫覆面的鞋;即使出身寒门,纳鞋底啦、绣花啦、用高梁杆做盖帘啦、给小娃娃做老头虎鞋啦,无不拿得起放得下。

在做这些针头线脑的活计的过程中,她入神的哼哼唱唱如波平水镜,映照出一个乡村少妇恬静自足的内心。那一刻,她忘了囤里没有余粮,炕席底下没有余钱,将近年关,大人娃娃的新衣裳尚且远在天边,猪肉也没得一斤。好像用一根银针穿上五彩丝线,便能够绣出一个明丽如绸的春天。而我那经常被心烦的她呵骂的惊惶的心也踏实下来,无比安定,守在她的身边,像一只猫咪晒着太阳卧在花丛。

现在女儿已读高中,青青子矜,悠悠女心。人也拔条长开,像竿青竹绽着碧叶。她大了,我老了,鬓边银丝初现,我娘更像根老去的芦茅,银发纷披,一根黑丝也看不见。

今天我颈肩疼痛,卧病在家,渐觉烟气笼人,呛咳流泪,回过神来,劈破音地大叫:“娘——娘——”“喀嗒”一声门响,母亲从她的卧室里冲出来,一迭连声地说:“坏了坏了!”

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坏了。

撑着爬起来,出去看,她又在熬花椒水!又忘了关火!

昨天夜里她熬花椒水熬到干汤,幸亏我先生凑巧进厨房,替她把火关上。看着今天又被烧得通红的铁锅,我摁着疼痛的颈椎,口气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花椒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可用可不用,以后把这道工序省了!不要再熬了!”我的母亲好像没听见,开油烟机,开水龙头,开窗,冰冷的西北风扑面迎上。我兀自检查炉灶,排查隐患,过一会儿才随口问:“你熬花椒水干嘛?”

她扭过头来,看了我一眼,说:“我想给你做臭豆腐……”

那一眼让我的心霎时间如同刀剜——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老脸上,是满满的羞惭。

什么时候,她这么老了?

从我记事起,她的两颊就酡红平展,像枚光壳的鸡蛋。农村妇女不懂打扮,平时只用猪胰子洗脸,活脱儿把她洗出一副好面相。可是现在她脸色灰黄枯干,脸上是纵横的沟壑,嘴巴可笑地向里瘪着——安了假牙后特有的情状——一副老婆婆相。

农村苦寒,这几年她都和老父亲一起搬来依附我过冬,刚开始还颇有精神地说我买米费钱,买面费钱,买东买西一概费钱,还想替我当家,我坚决不让。笑话,那是我的家啊我的家。她爱闹,我爱静,她轻浅,我沉重,我们母女,真是天生的眼不对睛。

可是今年我买东西她一概说好,我回到家桌子上已摆好热饭。除此之外,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她的房门紧闭,没有丝毫的声息外泄。她的人生已经结束了征战,她拱手让出生活的所有大权。只保留一点根据地小如鸡蛋,在这个鸡蛋壳里竭尽全力做道场。我每天都能享受到“亲娘牌”的丰盛午餐。

可是今天熬花椒水被我禁止,明年,谁知道又会以衰老为由,禁止她的什么技能?我享受娘饭的机会,就像拿在手头的钞票,只能是越花越少,越花越少。

可是我的娘啊你又为什么羞惭?

你觉得你的衰老是可耻的,你的无力让你无能为力,可是你的面前是你亲生亲养的女儿,你情不自禁露出的惭色,是对我的鞭挞和斥责。

我的自责闪现,她马上把惭色收敛,像是冰皮快速没入水面,把注意力转到我脖子上面,试探地揉一下:“疼啊?”

我不在意地闪开:“没事,老毛病。”时至今日,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已经不再习惯和哪怕是亲生父母的任何触碰。我这个冷情冷心冷肝冷肺的女人。

“哦。”她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吃饭,午休,午休完毕起来做事,一气埋头到傍晚。她进来了,抱着这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抱着它,又笑又疼。天知道她怎么戴着老花镜,拈着绣花针,针走线缔,做这项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十分浩大的工程!

我决定不用它睡觉,要安放茶室,当成清供,明黄的榻上它安详横陈,如同青花瓷盆里水浸白石,九子兰生长娉婷。

可是她说:“要天天枕着睡觉啊,治颈椎病。”

母亲又走了,轻手轻脚回她房间。

暮色四合,一室俱静。

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

小题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女儿枕”的含义。(2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娘更像根老去的芦茅,银发纷披,一根黑丝也看不见。

                                                                     

小题3: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你情不自禁露出的惭色,是对我的鞭挞和斥责”。(3分)

                                                                     

小题4:结尾说“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横财”是什么意思?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