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2008年9月15日——12月23日,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五次下调,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

问题: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过程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实际,实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特点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达到历史统一。

第一、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内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具体个别事物(某人、某地区、某国家等)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跟上变化发展的实际。

第二、组织答案要注意说材料与原理的对应性。具体的统一 ——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历史的统一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特点不断调整货币政策。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