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奉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开长楼。循楼而去,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迭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是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秋山是个园假山艺术的顶峰,具有北方园林雄奇瑰丽的色彩,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堆迭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四排风洞,使不寒而觉寒。

1.扬州个园的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与《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按顺序写出游扬州个园的动词。

      步入→                                                                                                                                

4.介绍“秋山”时,着重写了它什么特点?用简单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5.“冬景”一段中,“冬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总写“冬景”的特征?分别介绍时又怎样突出了“冬”的特点?

                                                                                                                                                          

                                                                                                                                                            

答案

1、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 
2、逻辑顺序   分说的部分后说明的问题不一样 
      本文按空间顺序;《苏州园林》按时间顺序
3、绕过 过 进 转过 步下 过 
4、雄奇瑰丽,诗情画意 
5、“雪狮”,山脉、山顶、白围墙,四排风洞。 一组由白色石英堆迭而成。 “冬”的寒冷的特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货币填不满十二亿胃囊

藏在胸中的奇妙皮包是胃,美中不足的是每只胃的下端都有漏洞。一日三餐的食物投入不断流失,而食物投人的本身又需投入;一连8年,人大代表纷纷建议制定《农业投入法》;一连8年,大会 * * 团又都将其纳人专门委员会的议程之中。

从1995年2月15日起,我国的胃囊总量增加到12亿只,以每只日容千克计,胃是日耗120万吨粮食的巨型漏斗。好心的境外朋友担心“准来养活中国”,有人则积极出谋献策:种粮不如买粮;进“口”还得进口;吃粮不如吃肉。

的确,种粮得跟土坷垃打交道,拖泥带水;而买粮只跟老板谈生意,干脆利落。不过用钱填胃,钱从何来?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大量的小生产者还是为买而卖,并非为卖而买。粮食的供应时丰时欠有弹性,多了卖不掉,少了买不到,刀子砍、鞭子赶都不行。而胃囊的容量却缺乏足够弹性,早填迟填,过饿过胀都不行。一户增产,这户农民增了收;户户增产,户户农民收入反减,是谓谷贱伤农。那么,粮价腾贵农民该成大款了吧?历史并没有这么乐观的答复。

公无前205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公元前47年,“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公元27年,“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公元 291年,“关中饥,米斛万钱”;公元314年,“大饥,谷二升值银一斤”;公元402年,“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文,人相食,饿死者十余万口”;公元502年,“米斗五千,人多饿死”;公元785年,“河南河北饥,米斗千钱”;公元943年,“谷价翔踊,人多饿殍”……五升豆卖一斤金子,卖方未暴发,买方未办豪门黄金宴,这是历史的教训。

至于穷国任意买粮,只消拿出货币;富国慨然卖粮,伸出友爱之手,当然是盛情可感的,不过,历史也没有那么乐观的答复。

公元1846年,英国成了世界工厂,开放自由贸易,废除谷物条例,而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却造成饥谨,当时一贯储粮自给的印度则大量出口。公元1866年、公元1942年,穷国印度缺粮了,而一边缺粮一边出口。富国的面包却未见回流,结果,这两次分别有100多万和400多万只印度胃囊在“辟谷”之后永远停止了蠕动。

老百姓当然关心食物结构的调整,也不讨厌汉堡包、热狗和炸鸡。在食物链砌成的金字塔中,植物在下层,食草动物在中层,食肉动物上层。为了填满胃囊,粮肉的价值比率小于其使用价值比率,哪能不顾替代效应?

还是把货币投人农业,首先是种植业,土里刨食吧!

1.理解第一段中的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一日三餐的食物投入不断流失”指的是:           。

(2)“食物投入的本身又需投入”指的是:               。

2.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1)“粮食的供应时丰时欠有弹性”的含义是:                  。

(2)“而胃囊的容量却缺乏足够弹性”的含义是:                。

3.作者主张“把货币投入农业,首先是种植业,”谈了几点理由,请分条陈述。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的大量料,所包含的意思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者”的诗意是一致的。

B.文章第六自然段引用印度与英国的史料,意在强调要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本国的粮食问题。

C.作者认为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的原因在于农业的资金投不不足而造成的粮食供应与粮食消费的矛盾。

D.作者认为百姓要关心食物结构的调整,提升食物消费的档次,在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E.对比、举例的论证和形象的论述、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既具有思辨的深度又具有活泼的风格。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