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从党的十六大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切实抓好落实。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有: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从源头堵住污染;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启动十大节能工程等。
1、联系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党和政府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确性。
2、说明材料二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3、请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显示的认识论信息。
1、(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属于正确的思想意识,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1)、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表明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这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我国采取从源头堵住污染,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启动十大节能工程等措施。说明矛盾有主次之分,要集中全力抓好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3、(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认识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实践决定认识。(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第1问,主要是应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一分析党和政府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由。第2问,应认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链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点。第3问,要联系两个材料,找出材料所蕴含的四条认识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