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农耕图                          五谷六畜图

材料二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一规模的大量生产所意味的东西,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尔的以下这番无可非议的大话中可觉察出来:“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据此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所述的是什么生产方式?从材料中看这种生产方式的一大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什么弊端?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工业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并形成规模化。弊端:使人类成为机器的附庸;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造成资源枯竭,并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先进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殖民掠夺等。

(3)认识: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另一方面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