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当然不是不讲理论。比如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提出“实”、“准”、“简”三原则,话不多,只三千字左右,可是写应用文的指导原则都在这里了。然而,这本书之可贵还在于它议论少而实例多。第一篇谈写信,出自王力教授的手笔,完全从实际出发,而且无微不至,读者要能照办,准错不了。韩少华同志谈写公文,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实有其事,可供参考。纪希晨同志谈怎样写新闻,虽然例子不多,可是从头到尾都是经验之谈,给未来的新闻记者上了一堂最好的入门课。还有金铁宽同志谈怎样写简报,引了一篇写得还可以的简报,指出其中的缺点,加以修改,把七百多字缩成四百多字。这种写法,对于读者最为实惠。

       总之,我推荐这本书给还缺少写应用文经验的青年读者,不管他现在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因为应用文是谁也免不了要写的。

1、“这本书实用性很强”中的“这本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推荐这本书给读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把这本书推荐给青年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说明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

5、本语段说明文字的语言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末尾说“这种写法”是指什么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用文写作知识》

2、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

3、青年人缺乏写应用文的经验,又免了不要写应用文。

4、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 举例子

5、平实型说明语言 通俗明白

6、指金铁宽同志谈怎样写简报,“引例指出缺点,加以修改”、“压缩”的作法。

判断题
问答题

杜某,H市某钢铁公司干部。沈某,原系M杂志社记者。2002年6月,杜某因调动工作,向沈某借款1万元,约定工作调动成功后半年内还清,但杜某在调任H市某钢铁公司半年后一直未还。2003年6月,沈某亲自登门索要,杜某说目前经济困难不能归还。于是,沈某提出若杜某利用其关系批给他一批钢材,就可不再偿还这笔钱,但杜某未答应沈某的要求。沈某恼羞成怒,遂撰写了《“疯女”之谜》(以下简称“谜”文)刊载在杂志上。“谜”文以“仅将调查经过公布于众”的口吻披露:杜某为达到从W市调往H市的目的,采取毒打等手段,逼其妻王某装疯,两次将王某送进精神病院。杜某调往H市后,因私生活露出马脚,害怕妻子揭发,又将其妻第三次送进精神病院,致使王某戴着“疯女”帽子生活了近20年。“谜”文呼吁,让王某这样的当事人从不解之谜中解放出来,让那些该受法律制裁的人不再逍遥法外。“谜”文发表后,读者纷纷投书,要求给予杜某法律制裁,致使杜某的人格、名誉遭受严重损害,并且引发心脏病而住院,无法正常工作,经济上遭受了一定损失。 2004年6月,杜某委托其女杜红(15岁)向H市某区公安局报案,要求追究沈某的诽谤罪责任。该公安局以属于民事纠纷为由拒绝立案。杜红又向某区检察院要求予以解决。该检察院向该公安局发出应予立案的通知,该公安局审查后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该检察院遂根据杜红提供的材料予以立案,并进行了相应的侦查活动,但审查起诉的人员认为沈某无犯罪前科,就作出不起诉决定。于是,杜某又委托杜红为诉讼代理人向某区法院提起自诉,要求追究沈某的刑事责任,并支付医药费及精神损失费5万元。该法院受理后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被告人沈某提起反诉,要求杜某偿还1万元欠款,法院接受沈某的请求一并审理。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提出为双方进行调解,但遭到杜某的拒绝。经审理后,法院判决,被告沈某犯诽谤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1年6个月,给付自诉人医药费及误工费2.5万元,精神损失费4000元,对沈某的反诉请求因缺乏证据不予支持。 一审判决后,被告人不服,向H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该法院审查后认为,沈某故意捏造和散布虚构事实,损害了杜某的人格和名誉,且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依法判处沈某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2000元。 请问:

如果杜某不能提供沈某犯罪的足够证据,人民法院也未能收集到必要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