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光合作用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来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D.线粒体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

答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场所为线粒体.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

 区别联系
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能量
光合作用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储存能量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所有的活细胞有机物、氧气有无光皆可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
所以呼吸作用是新陈代谢过程一项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为生命活动的各项具体过程提供能量;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的太阳能.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表面看起来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这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在整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植物体内,这两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呼吸作用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过程.

故选:D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小题1: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C.“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D.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小题2: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C.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小题3: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