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国河流警钟常鸣

于秀波

       ①我国河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国的焦点。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指出,我国700多条主要河流中,水质为I-II类(适于饮用)的约占29%,水质为Ⅲ类(适于游泳)的约占30%,水质为Ⅳ类(人体不可触摸)的约占有16%,水质为V类和劣V类(丧失了使用价值)的约占25%。

        ②中国河流近些年来一直在污染的厄运中挣扎。

        ③淮河被国外学者称为“死亡之河”!河南省有一首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淮河由生而死的痛苦历程。 

        ④作为中 * * 母亲河的黄河储存了中国2. 4%的水资源,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哺育着12%的中国人。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门峡水库就变得黑漆漆的。水质已经相当恶化。《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显示,黄河水系中V类和劣V类水质已占38. 7%。

       ⑤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也已经在长江发生,有些问题甚至更严重。以长江流域的江苏省为例,全省用于灌溉的河流中,绝大多数河流水质低于Ⅳ类,56. 8%的河流水质为V类及其以下。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教授在考察长江以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江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濒临崩溃。”

       ⑥我国的河流污染,不仅限于淮河、黄河、长江!海河V类和劣V类水质占68. 2%。辽河的V类和劣V类水质占54. 1%,已无I类水质。可以说,中国河流污染十分严重,已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⑦河流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中受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当属农业。 

       ⑧早在1993年,中国农村的污水灌溉面积就达1573万公顷,到了1999年,污水排放量达401亿m3,污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增高,有毒有害成分增加,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⑨中国河流,警钟常鸣。

1.文章从                    和                   两方面说明中国河流的现状。

2.“中国河流近些年来一直在污染的厄运中挣扎”中的“一直”不可以删去,这是为什么?

                                                                                                                                                     

3.文中可读到大量数字,请分别指出③④⑥段中的数字所起的说明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警钟”的含义。

                                                                                                                                                       

答案

1.中国河流受污染严重 河流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不能删去。 “一直”表示连续、不间断的意思,在文中强调了河流遭受污染的长期性、严重性,如果删去,“挣扎”的状态不明确,句意表达就不准确了。故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③段的数字说明淮河“由生到死的痛苦历程”,突出污染逐年严重的特点。 ④段中的数字在资源比例、灌溉面积、哺育人口三方面具体准确说明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特征,暗示黄河受污染对民族生存的影响。(答出黄河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性可得分) ⑥段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海河水质受到污染的严重程度,与“触目惊心”一词相照应。(答出河水受污的严重性可得分)(要求结合句意分析,不说套话) 4.警钟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警示社会,中国河流受到的污染已经范围广、程度深,二是呼吁人们,为了人民的健康幸福,为了子孙后代,赶快行动起来治理污染,让河流恢复生机。(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二)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⑧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20.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 

21.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加点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2.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3.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 “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