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1053年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蔡襄筹造。传说洛阳江中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一日,一渡船过江,风流突起,眼看要翻船。忽闻天上传来了喊声:“不得对蔡学士无礼!”江面复又风平浪静。船上人惊问谁是“蔡大人”,全船竟无一人姓蔡,只一仙游籍孕妇果得男儿,取名蔡襄。蔡襄二十岁中了进士。当时朝廷不准官员回原籍做官。蔡襄想出妙计,用毛笔蘸蜂蜜在御花园芭蕉叶上写了八个大字。皇帝经过,见蚂蚁在芭蕉叶上围成字,便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帝说:“朕只是念叶上之字,不可当真。”蔡襄说:“君无戏言。”并讲述母亲许愿造桥一事。皇帝感其心,就命他任泉州太守。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桥长1200米,宽5米,有桥墩44座。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走,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D)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千年而不垮,牡蛎功劳不小。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是300多块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等到涨潮时,用木排把石块运到桥墩跟前,借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桥”,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扁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文中A至D处用词正确依次的是[ ]

     A、静卧 凝聚 绝妙 胶合

     B、静卧 凝固 美妙 聚合

     C、盘踞 聚集 巧妙 黏合

     D、盘踞 凝聚 精妙 结合

2、本文第二段引用蔡襄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洛阳桥堪称“海内第一桥”?

                                                                                                                                                          

4、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写出来,再简要分析。

                                                                                                                                                          

答案

1、A

2、蔡襄是洛阳桥的筹造者,第二段用传奇笔法介绍蔡襄的故事,既交待了洛阳桥的来历,又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增加文化文化内涵和可读性。

3、因为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采用“筏型桥基”;遍种牡蛎使石条胶合在一起;采用浮运法施工。

4、例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是300多块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多”表约数,说明石条略超过10米;“据估测”表示有根据的推断。两词用在句中使表达更科学、确凿、可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17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15.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不完全一样,请依据文章内容概述二人的心态。(4分)

林雄心态:

胡局长心态:

16.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17.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