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 * *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7分)
⑴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分)
原因: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本的流向。土地兼并和地主剥削,使农民不堪重负,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四取三,3分)
⑵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式)并存(2分)。反映了当时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2分)
⑶影响了劳动力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推动货币经济发展和都会的出现;农民脱离土地,不得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此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五取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