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统计时间 | 人口(亿人) | 人均耕地面积(市亩) | 粮食亩产量(市斤) | 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 | 0.846 | 4.23 | 216 | 914 |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 | 2.240 | 3.76 | 264 | 993 |
唐初((约公元700年) | 1.990 | 3.76 | 334 | 1256 |
宋初(约公元1000年) | 3.900 | 3.75 | 309 | 1159 |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 | 4.200 | 3.28 | 454 | 1118 |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 | 6.190 | 1.71 | 460 | 628 |
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中国与西欧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400—1900)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相反,后进者因自身文明的不完善,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要求得到激励,往往会在下一阶段的赛跑中具有“借用的优惠”。
——庞卓恒《史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材料二中,公元700年到公元1500年人均国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材料一中农业收入变化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1)变化:粮食亩产量显著提高。原因:新航路开辟,从美洲输入高产作物。
(2)趋势:从战国到唐朝,人均农业收入在逐渐增加,唐朝以后,逐渐下降。(2分)
不同:材料一中显示此阶段我国人均农业收入在减少,而材料二中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缓慢增加。(2分)
原因:材料二计入了工商业产值。虽然农业收入在减少,但工商业有了空前进步。(2分)
(3)中国原本走在世界前列,但成熟的小农经济居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实行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市场扩大。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后,制度、文化变得保守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民的创造力被压抑。
西方原本落后于东方,但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欧洲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过数世纪的开拓,终于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1)根据材料一“粮食亩产量(市斤)由216到460”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粮食亩产量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的原因有新航路开辟,从美洲输入高产作物。(2)根据材料一“人均农业收入(市斤)914、993、1256、1159、1118、628”,可概括出从战国到唐朝,人均农业收入在逐渐增加,唐朝以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不同的原因是计入了工商业产值。虽然农业收入在减少,但工商业有了空前进步。
(3)材料三中观点是“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对其的理解可以从中国和西方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