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底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有82家,网点2000多个,中介机构500多家;1992年起,建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批发市场以及交易所100多个,主要经营粮食、牲畜、食糖、蔬菜、金属、木材、石油、化工、机电、煤炭等大宗商品

材料五: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3)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6分)

(5)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实物的出土印证了史书记载“牛耕”现象的真实性。牛耕的使用说明了春秋时期我国在农用动力上出现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2)民本,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3)变化:由太湖平原转移到江汉平原。原因: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主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6分)

(2)原因:明清封建政府鼓励垦荒;长江中游湖区(江汉平原等地)大量辟田;农民辛勤劳作。(6分)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纺织业日益商品化,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及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大量产品投放市场;

生产关系的调整如“一条鞭法”和“地丁银”;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国内市场扩大;。

(5)各类市场出现,市场体系正在培育中,初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关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答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