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画出。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

1、人的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意对即可)

2、作诠释 作比较 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意对即可)

3、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意对即可)

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全部都是越用越健康,也有例外,删去后则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层意思,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意对即可)

5、①②③||④⑤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爱因斯坦的悼词

朱也旷

①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②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

③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④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⑤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     

⑥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 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

⑦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天丧予”,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 

⑧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⑨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

⑩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   

【注释】[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

小题1: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           》一文中,作者曾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1分)

小题2:第③段中“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说贝索“特殊”是因为          。(2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合金”一词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4分) 

小题4:第⑨段中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5: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

B.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时间的哲学思考。

C.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叙”得简练,“议”得精当。

D.本文语言精练准确,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当。小题6:纵观全文,概括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