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的通过对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 * * 的根本利益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把13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材料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而延安精神是中 * *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 * * 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l3亿人民的意志是指什么?反映了中 * * 的什么精神?

(2)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有什么意义?

答案

(1)①l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是指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所以材料反映了中 * * 的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2)延安精神是中 * *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中 * * 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这一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②有利于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发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们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④有利于铸造中 * * 的精神支柱,为中 * * 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 * * 的伟大复兴。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探究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主题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第(1)问,必须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回答,反分裂国家法将13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因而这种意志只能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意志,这正是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第(2)问,注意变通设问,尽管设问的是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但由于延安精神是中 * *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当然在表述过程中,注意将弘扬中 * * 精神的“共性”和延安精神的“特殊性”紧密融合在一起,避免机械拼凑。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一)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少女。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小题1:本文表面上写的是“残荷”其实并不仅仅是“残荷”,这是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第②③段描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品味下面句子的妙用。(3分)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少女。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读完全文,你“听”到了残荷的什么精神和力量?(3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