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新闻旧闻

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如今也许谁 * * 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 * * 党的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

年轻人看着白发苍苍的王奶奶,笑笑说:“您老不懂,这是感情!”说完,年轻人就走了。

王奶奶望着远去的年轻人,有点愣神:“我不懂,你们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感情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刘姥姥的遗嘱,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人们对遗嘱的不同反应。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刘姥姥生前的平凡和死后被热议的对比,还有年轻人和王奶奶对水葬不同的态度对比。

C.“水葬”体现了一种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位贴近时代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

D.王奶奶虽然和刘姥姥是多年的姐妹,但看到年轻人对刘姥姥的赞颂,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说出了刘姥姥水葬的真正原因。E.本文通过讲述刘姥姥看似普通又不失传奇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传达了一种深刻悠远的人生意味。

小题2:文中王奶奶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必要且巧妙,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大院”的用意何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如果本文的标题“新闻旧闻”改为“水葬”会更好,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陡生波澜。王奶奶是事件的知情者,她的讲述让大院的人和读者恍然,原来刘姥姥选择水葬无关思想,而是关乎感情。

②与主人公刘姥姥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作用。王奶奶代表一部分老人,她的“质疑”和“解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爱情观和立场观,从而突出刘姥姥“感情的感人”。

③彰显主题。“真爱无关身份地位,不怕挫折打击,不随时间流逝。

④引出“旧闻”,照应标题,补充叙述,也是对“新闻”的揭秘(以“旧”解“新”)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设置场景,为后文王奶奶和年轻人的争论、冲突提供背景环境、舞台;暗示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变化的主题

小题4:我认为“新闻旧闻”更好,原因:

①设悬激趣。使读者思考“新”“旧”究竟是什么。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新”为水葬,“旧”是水葬的真正原因,“旧”是对“新”的揭秘。 ③运用仿词,新颖别致。借“新闻”仿“旧闻”,使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并列,形成对比。

我认为“水葬”更好,原因:

①简洁明了,直指本文的中心事件——人们对水葬的不同反应。②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过去刘姥姥丈夫的往事和现在刘姥姥死后的遗嘱巧妙地联系起来。 ③深化时代观念的变迁(立场的变化,人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等主题

学生具体作答时,或许不同观点的原因会有交叉之处,思考角度正确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辨识做出判断。C项,刘姥姥并非是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D项,“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并非嫉妒。所以选CD。

小题2:

题目分析:次主人公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具体内容,从对主人公的衬托作用、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照应标题或前文等方面分析作答。

小题3:

题目分析:“大院”在文中属于环境、场面描写,其一般性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及主题等。答题时,可结合着后文中“王奶奶和年轻人的争论、冲突”“社会变迁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作答。

小题4: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新闻旧闻”和“水葬”哪个更好,然后,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标题与小说内容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如提示或概括文章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线索作用、深化主题等方面组织答案。

判断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