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4分)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1)井田制。(2分)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分)生产力的发展。(2分)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3分)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2分)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分)
(4)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2分)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分)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土地制度,(1)材料一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涉及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属于土地的国有制度。(2)在材料二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反应的是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是积极角度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二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造成了土地的兼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3)在材料三中展现的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封建统治者也曾试图去解决,但是其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决定了其是不可根除的。(4)在材料中“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买田置地的情况,反应了土地制度的继续强化,其影响从长远角度来分析,即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本题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