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外星人猜想

徐风

  ①茫茫宇宙,我们是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最近,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超过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包含大量星球。仅仅基于这一数字就几乎可以断定外星生命的存在。

  ②逻辑学上看,我们无法证明外星人是不存在的,但即便它真的存在,我们遇不到它们又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

  ③外星人来访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命能够存在,二是生命能够进化到智慧生命并且发展到宇航时代。即使非常巧合,我们人类与其他星球上的某种有智慧的生命体同时掌握了高度发达的技术,但也会由于距离上的阻碍而难以相见。从概率学上说,在银河系中,存在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命体的行星就有100万个。即使这100万颗行星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其中距离最近的行星离地球也有500光年。这就是说,以光的速度行进,从地球要走500年才能到达该行星。

  ④如果真的有外星生物,它们会是什么样子?霍金设想外星生物存活在4种星球上,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不同形态的生命。

  ⑤类地星球:肉食动物有毒刺似蜥蜴。遥远类地行星上的有机体从外表和行为上都与地球生物有巨大差异,但宇宙中的生物在生物化学特性和身体构造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由于类地行星在气候和重量上与地球相似,存活在上面的生物应该与地球生物有相似性。除了草食动物,类地行星上还存在类似蜥蜴的肉食动物,这些猎食者拥有敏锐的视觉和灵敏的身体反应,尾部还有一对蝎子一般的毒刺。

  ⑥气态星球:气体生物以闪电为食。土星和木星属于充满氢气和氦气的气态行星,气态星球上可能存在水母状的巨型浮游生物,它们像吹胀的小型飞船那样飘浮在气体中,以吸收闪电的能量为生

  ⑦液态星球:海洋生物似墨鱼会发光。木卫二“欧罗巴”等液态行星上则可能有类似墨鱼的海洋生物存活在冰层底下的深海温水区,它们也许有类似地球深海生物的特性。

  ⑧极寒星球:长毛兽存活于超低温星球。霍金相信,即使在平均温度到达液氮(比零下150℃还低)水平的星球上也有可能存活生命体。霍金想像中的耐寒生物不仅拥有许多只脚,它们全身还长满厚毛以抵御强风和严寒。

1.霍金认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⑥节划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节加粗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吗?除了文中提到的,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宇宙中存在数量庞大的星系,每个星系包含大量星球。逻辑学上看,无法证明外星人是不存在的。

2.举例子,打比方;用具体的实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气态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的形态。

3.“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表明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并不完全确定,如果去掉,就表示完全肯定,这与事实不符。

4.观点与理由都需要说出,且与文中提到的不重复。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与 志 愿 精 神 同 在

  ①在西部,是他们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深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春节,是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扶老搀幼、维持秩序,为春运奔波忙碌;在社区,是他们舍弃休息时间,美化环境,帮助别人,做着润物无声的努力;在大型活动现场,是他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以奉献为荣,以付出为乐……“我奉献,我快乐”,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志愿者!他们心怀志愿精神,心存一份大爱,甘于付出;肩挑一份责任,乐于奉献。

  ②当然,许许多多的人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但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志愿精神的光芒。

  ③五十年前逝世的雷锋同志,那个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拥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留给我们多少感动和教益。“最美妈妈”吴菊萍伸出双臂,不假思索地接住从10楼坠落的孩子,这是瞬间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是心存大爱、舍身忘己的志愿精神。长江大学的学子们手牵手筑起一道“生命之链”,拯救落水儿童,这是危急关头冲锋在前、不求回报,甚至敢于献出宝贵生命的志愿精神。

  ④我们的社会呼唤志愿 精神,呼唤存于每个人心底的善良、爱心、同情心,呼唤敢于担责的勇气、不怕繁琐的耐心、纷繁社会中的那一份温暖。很多人慨叹,现在社会冷漠成风,成为一种“传染病”,而志愿精神,就像融融的火,只要每人心中存了星星点点,便能形成燎原之势,最终让“传染病”在大火中消灭。我们没有理由不与志愿精神同在,我相信,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志愿精神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睦、融洽、友爱就指日可待了。(文/张烁,有删改)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加粗词语“大火”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