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6分)

答案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6分)

(3)措施: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6分)

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发展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问主要考查了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交子与飞钱、铁钱的关系,已经商品经济发展对飞钱出现的影响;第三问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手工业的限制,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税收、外贸、官营手工业垄断、编户等角度概括。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