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14分)
材料一:我国南北方地区粮食生产、耕地、水资源和人口情况
材料二: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2)“湖广熟,天下足”,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2分)
(3)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 。(4分)
(4)分析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6分)
(1)南方(2分)
(2)季风水田农业(2分)
(3)持续下降 (2分) 不断增长(2分)
(4)城市化或工业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2分)
城郊农业的发展或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得粮食作物占地面积缩小;(2分)
河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分)
题目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知,我国北方地区人少地多,而南方人多地少,故我国南、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2)“湖广熟,天下足”,湖指湖南、湖北,广指广东、广西,由于当地产稻米,当稻米成熟的时候,全国就都有大米吃了。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或者称为季风水田农业。
(3)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松辽河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11.5,80年代为19.7,90年代为31.9;20世纪7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29.7,80年代为24.3,90年代为11.3。故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持续下降;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不断增长。
(4)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占用了部分耕地;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城郊农业改种粮为蔬菜、花卉或者建设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使得粮食作物所占土地面积缩小;加上长江流域河网稠密,耕地破碎,地块又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