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

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三所展示的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材料四、五反映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2)丝、棉。(2分)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4分)

(3)材料四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五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2分)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3分)

题目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男耕女织相结合,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

(3)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的新课标卷涉及本专题考题共有13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