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社会哪种经济形态?(2分)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分)

(2)读材料二, 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8分)

(3)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4分)

答案

(1)自然经济(2分)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2)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8分)

②一战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或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实业)

(3)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主要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2分)

标志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或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题目分析:

(1)图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即男耕女织中的“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图二是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等大量工业品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12~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分析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提供的信息,1952年公用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20%,而私有制经济的比重高达近80%;经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公用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2%,而私有制经济的比重仅占7%,说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公用制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点评: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重阻碍,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造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