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5-2009年我国X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指标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9422 | 10493 | 11759 | 13786 | 15781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2936 | 3255 | 3587 | 4140 | 4761 |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7.7 | 36.7 | 35.8 | 36.3 | 37.9 | ||||||||||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7.2 | 45.5 | 43.0 | 43.1 | 43.7 |
材料三: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 *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其最大亮点为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4分)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数据,指出有什么不合常理之处?造成这种数据异常的原因是什么?(2分)
(3)请你为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出谋划策。(6分)
(1)材料一反映出2005-2009年X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较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分)材料二反映出2005-2007年X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2007-2009年X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升。(2分)
(2)不合常理之处在于2007—2009年X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同期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是上升的。造成这种数据异常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以来物价因素的影响(主要的食品价格涨幅均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分)
(3)①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减免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加大国家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扶植,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分)
②加快针对“三农”问题的立法,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2分)
③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2分)
(如果学生回答免除农业税、“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等具体政策措施,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