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 于探究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们开展了“关于母亲河水污染治理方法”的课题研究。

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尽快治理被污染的河水,关系到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然而治理河水污染遇到了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居民:我们反映的意见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究竟谁能具体管一下这个事情。

环保局工作人员: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1)九年级(2)班的同学可以告诉居民通过哪些反映问题的途径?(2分)

(2)你如何评价和认识九年级(2)班同学的行为?(6分)

(3)你认为该班学生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会有哪些收获?(4分)

答案

(1)相关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环保专业人士、环保局等政府官员。(1点1分,共2分)

说明了同学们能主动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说明了同学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自身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说明了同学们能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等。(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学会自觉地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了与人合作等。(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中反映问题的途径可以理解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包括当面反映,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向人大代表反映,通过媒体反映等。

(2)此内容属于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在解答中注意角度的多样化。

(3)对于活动的收获正常从三个角度作答,一是掌握了哪些书本教材中的知识,二是提高了某些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了什么样的情感。考点: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均为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本题的问题清晰明白,学生容易把握,问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题对学生的行为也会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是一道非常不错的试题。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