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四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56 | 2.95 | 24.5% | 0.53 | 24.8% | 1.85 | 10.3%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分);铁犁牛耕的推广(2分)
(2)措施:通过立法;减耕减产;国家补贴;重税惩罚超产农牧产品。(4分)
(3)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2分)
(4) 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共6分,1992年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分)
题目分析:(1)分析材料一可以了解到,说明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分析材料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有水利工程兴修;根据所学可以了解到有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2)措施依据材料概括,注意归纳。目的根据措施属于农业方面的,必然是通过稳定农业再达到其他稳定社会的母的。注意由表面再到深层次的。(3)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可根据所学来答,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1978年 * * 结束,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1993年的背景有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4问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相互适应来回答。
点评: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