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的重中之重。除客观原因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甚至认为,“下基层到农村,原来的理想破灭

了,人生价值无法实现”。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做出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重要决策。目前,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正在踊跃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材料二 被群众亲切称为“咱们的领头人”的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后,有的定期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宣传上级政策;有的充当农业技术员,带领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有的搭建现代信息平台,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如今,这些农村已经变成了“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专家认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大学生村官的事迹对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启示。

答案

①理想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目标定位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

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的

重大决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并和自己的理想追

求结合起来。

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说,大学生还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点滴积累,才能成功。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树底下少乘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古名言。

  然而大树提供荫凉的同时,也制造着阴影。权势与豪贵的大树下,可以不用担心风雨吹打,心可以软了再软,志可以淡了再淡。于是,便有了依赖刘备与诸葛亮的荫庇,成就了史上最扶不起来典范的悲情“阿斗”。

  战国末期,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幻想着依附于秦国这棵大树以求安定,入秦后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最终不仅亡了国,还丢了为人的节气。

  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

  委身大树下,怎能参天?被阴影酥软了的筋骨,风可蚀雨可烂;被萎顿暗淡了的意志,一片落叶都可碎形。

  再大的树,总有倒下的一天,人生的最好庇护是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

  大树底下少乘凉,才可茁壮,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没有了荫庇,风更猛,雨更烈,斗志更坚。

  少年张三丰怀着对更辽阔天空的渴望,出走少林,于武当山苦练修为,不仅将自己成就为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更开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刘备投靠曹操后,不甘居他人篱下的他,仍旧雄心不灭,壮志不丧,最后独撑大旗,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

  经历过风雨锤炼的翅膀才可以飞得高远,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心灵才能够坚韧无敌,经历过不穷追求的精神才会风轻云淡。

  大树底下好乘凉,世界只有树荫之下的方寸;大树底下少乘凉,世界是树荫外的海阔天空。(摘自2008年2月《格言》,有改动)

1.文题“大树底下少乘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